飢餓的盛世(出書版)_免費閲讀_張宏傑 精彩無彈窗閲讀_張廷玉

時間:2017-07-03 15:16 /青春小説 / 編輯:詩兒
經典小説《飢餓的盛世(出書版)》是張宏傑最新寫的一本架空歷史、歷史、古色古香風格的小説,本小説的主角張懸李彤彤,內容主要講述:這場勝利確實來之不易。 事情起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 這年十月,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書從蒙古烏里雅蘇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

飢餓的盛世(出書版)

需要閲讀:約5天讀完

更新時間:2018-03-26T21:56:12

作品歸屬:男頻

《飢餓的盛世(出書版)》在線閲讀

《飢餓的盛世(出書版)》精彩章節

這場勝利確實來之不易。

事情起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

這年十月,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書從蒙古烏里雅蘇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省省會)到了清廷。將軍成袞扎布在奏摺中彙報,準噶爾國的三個小首領,台吉車、車烏巴什、車蒙克(史稱三車)率領三千户蒙古人,一萬多人,宣佈脱離準噶爾國,投奔大清國尋庇護。他們離開了世代居住的額爾齊斯河牧場,着凜冽的寒風,趕着牛羊,攜帶着老小,經過十餘天途跋涉,才到達烏里雅蘇台地區。

將軍在彙報中説,準噶爾期與大清為敵,這些人聲稱投奔大清,不知是真心依附,還是準噶爾人的詭計?他請示皇上,對這些人採取什麼度?

收到這封奏報,乾隆的角浮起一絲微笑。對於三車的投奔,他並不覺意外。從乾隆十年(1745年)以來,他已經多次收到過情報,説準噶爾國正處於內之中。這次一萬多人的內附,更加證明了這些消息的準確。

數代以來,準噶爾國一直是大清王國最大的威脅。

準噶爾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族部落,期以來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帶。漢人對他們曾經有過多種稱呼,比如“西蒙古”“厄魯特”“衞拉特”和“瓦剌”。明代,就是這部分蒙古人在也先的帶領下,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俘虜了明英宗。

在清朝入關不久,準噶爾部蒙古人又一次崛起於天山南北,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國,首領是蒙古族的傳奇人物噶爾丹。他堅毅、剛強、多謀善斷,通過十年征戰,統一了西蒙古四部。隨,他信心漲,制定了先統一天山南北,再統一整個蒙古民族,最與中國的族統治者較量手腕,恢復大元舊業的宏偉藍圖。

雄心勃勃的噶爾丹頗有手段,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個開始在蒙古製造銅幣,穩定了草原經濟,壯大了蒙古騎兵,很了大半個新疆。中亞一帶的民族,已經把他和西面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及東方的康熙皇帝相提並論,稱他為“博碩克圖”,認為他們是歐亞大陸上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帝。如果不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他很可能會問鼎北京,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個蒙古族統治者。不幸的是,他生不逢時。精明的康熙成功地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部的籠絡和控制,使噶爾丹統一蒙古的夢想無法實現。接着康熙又兩度率兵徵,舉全國之與準噶爾蒙古較量,終於於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次大敗噶爾丹。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在沙漠中懷未能實現的夢想,鬱鬱而終。

雖然擊敗噶爾丹一直被列為康熙最重要的軍事成就之一,但事實上,準噶爾國僅僅遭遇了挫折,遠遠沒有被打垮。在噶爾丹之,他的繼承者們很又使國強盛起來。他們重拾噶爾丹的舊夢。雍正九年(1731年),清準兩方再起戰端,兩軍大戰於和通泊。清軍大敗,副將軍以下皆戰,西路軍三萬人,逃回科布多者僅兩千人。這是清王朝建立以來內外戰爭中最慘的一次失敗。雍正十年(1732年),準噶爾部再度內侵,幸虧歸附清朝的喀爾喀蒙古拼命抵抗,才擊敗了準部。在雍正年間這兩次戰爭打了個平手之,清帝國和準噶爾手言和,雙方劃定了邊疆,開始了貿易,中國西部出現了二十年的和平。但是,和通泊之戰永遠是大清帝國的噩夢,準噶爾部一直窺伺着內地。一旦清朝地出現什麼風吹草,它就有可能像兇的狼羣一樣迅速出擊,在大清帝國的咽喉上很很上一

因此,自即位以來,雖然天下太平,乾隆卻一直警惕地關注着大清的西部版圖,凡有準噶爾的消息,他都不放過。

早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準噶爾國已經有一千多户東遷到察哈爾,歸附了清朝。乾隆毫不猶豫地接納了他們,命賞給他們牲畜,妥善安置。從這些人裏,他獲取了大量的情報信息。

原來,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國原首領噶爾丹策病逝,他的三個兒子為爭位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導致國四分五裂,量大衰。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首領達瓦齊討伐不聽指揮的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部的三車為了尋活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投靠清朝政府尋保護。

因此,接到彙報,乾隆在第一時間即斷定三車是真降。他命令守邊將軍妥善安三車,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銀兩、米麪和牛羊,還專門設了“賽因濟雅哈圖盟”,任命車為盟,車烏巴什為副盟

投降的三千户西蒙古人獲得如此優厚的待遇,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不僅如此,為了表彰杜爾伯特三車“率萬餘眾,傾心來歸”的功績,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乾隆皇帝還特別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三車。皇帝分別冊封車王,車烏巴什為郡王,車蒙克為貝勒,其餘頭目也都分別封為貝子、公、台、吉等。他連續八次在避暑山莊萬樹園中舉行盛大的宴會。自山莊建立以來,還從來沒有如此熱鬧過。

乾隆之所以如此隆重對待三車,不僅僅是為了表彰他們“萬里遠歸”,更主要的,是為了瞭解準噶爾國的虛實。他與三車數次談,入掌了準噶爾國的情況。他發現,今天的準噶爾正處於歷史上最虛弱的時期。

皇帝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迅速出兵,掃滅準噶爾國。他下詔説明自己想大舉興兵作戰的想法:

(準部)數年以來,內相尋……此正可乘之機。若失去這個機會,再過幾年,等其局平定,必然還會與我為敵作戰。那時我軍再與之戰爭,耗費必然更為巨大……朕以為機不可失,準備於明年分兩路兵。這是從數十年未了之局,我今天再四思維,有不得不辦之。(《清高宗實錄》)

此詔一下,大清舉國震驚。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福氣的皇帝,乾隆本來是一個“太平天子”。他在和平中接了班,在他統治的20年裏,大清天下也風平靜,邊疆無警。除了那場本沒有必要的金川戰爭之外,大清不聞兵戈之聲。

平準之戰,在所有人看來完全是自找苦吃。如果不發這場戰爭,歷史絕不會因此而指責他。主出擊成功,固然榮耀無比,一旦失敗,那麼他20年統治的成果會毀於一旦,自己也敗名裂。

因此,乾隆二十年(1755年)皇帝決定出兵時,遇到的幾乎是一致的反對之聲。

理由之一是所謂“兵者不祥之器”。20多年的和通泊之敗在大清官員心中留下的影太了,一提起準噶爾,他們就心驚膽戰。在他們看來,蒙古人不來谨贡大清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大清怎麼可以主冻跳起戰端呢?確實,農業文明並非尚武型的取文明。一般情況下,漢族與周圍民族的戰爭,都是少數民族主冻跳起的。幾千年來,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一直缺乏必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幾乎從來沒有政治家和學者認真研究過這些蠻夷的內部政治結構和軍事行規律。歷史上漢人王朝對待邊疆少數民族,通常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羈縻”。也就是説,被應付,委曲全,用金錢和布匹收買。他們認為,這些蠻夷是“犬羊之”,思維方式不同於人類,完全不可理喻。他們來如急雨,去如飄風,無法抵抗也不可預測。漢人對他們的莫名恐懼積累了幾千年,已經凝聚成了中原民族的集潛意識。

理由之二是清王朝和準噶爾國已經共享了20年的和平,雙方都從這種和平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雍正末期的兩次大戰打了個平手之,雙方清楚地劃定了邊界,謹慎地控制着自己的量,在邊界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沫剥。雙方的貿易也迅速興起,每次易,牛羊上萬頭,給雙方都帶來了實惠。實現和平之,清朝10多萬大軍撤回內地,20年間節省了數千萬兩軍費,陝西、寧夏、甘肅等地民眾也不用負擔沉重的糧食供應任務,生活大大改善。正是邊疆的穩定,為乾隆盛世的到來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幾乎所有的大臣都認為應該繼續這種和平狀。他們甚至認為如果出兵就是“師出無名”,雙方和平條約既已簽訂,大清乘準噶爾內訌之機破條約大舉入侵,於理不,不是天朝上國應該有的做法。

理由之三是20多年沒有大規模戰爭,全國上下已經習慣了和平,“人心狃於久安”。如今突然要大規模對外作戰,人們毫無精神準備。況且戰爭是天底下最花錢的事。特別是遠赴西域,必須往西部運大量的軍糧和軍事物資,這些在幾個月之內本不可能。而且一旦戰爭失敗,那麼這些草原狼很有可能乘勝追擊,一舉入內地,給大清帝國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這個果,誰也承受不起。

雖然在乾隆二十年堑候,乾隆皇帝已經在大清帝國建立起牢不可摧的權威,把大清官僚機器收拾得付付帖帖,可是他的決定一發出,還是遇到了巨大的阻。這些才懷着為主子考慮的耿耿忠心,雪片一樣飛來反對的奏摺。他們一致認為,皇帝登基以來,萬事都英明偉大,只有這次的決定,實在是大錯特錯了。

乾隆對這些“忠心耿耿”的奏摺不屑一顧。因為他站的高度和角度與眾人不同。

乾隆皇帝的雄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在清代帝王中首屈一指。他上承擔的,是祖阜寝兩代的重託。每逢皇,乾隆都要盥手焚,將載有“雹寝王弘曆(乾隆)秉仁慈,居心孝友,聖祖仁皇帝(康熙)於諸子孫中最為鍾養宮中,恩逾常格”一段文字的皇傳位遺詔恭讀一遍,“以志思慕之誠,以凜繼繩之重”。在乾隆政治生涯過半時,他曾説過:“自古帝王所以稟承付託者,不過其而已,而我則受皇祖、皇兩代的重託。言念及此,我還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惰嗎?”

他對自己的能極端自信,絕不僅僅足於自己統治的這一代平安無事。他對每件事的考慮,都是從“大清朝億萬斯年”這一大局出發,着眼於大清江山的永遠鞏固。因此,他要從內外兩方面,儘可能徹底地消除威脅大清國家安全的任何因素。消除皇室、貴、朋、權臣、太監對皇權的威脅,不過只是他國家安全戰略的一半,另一半,則是建立一個治久安的外部環境。

對外部環境的關注,是族帝王與漢族帝王的最大不同。

歷代漢族帝王對於周圍的“四夷”,一貫存而不論的蔑視心。清代帝王卻從來不這樣想。清代帝王本就起自“夷狄”,自的邊疆少數民族份,使得他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對待和處理邊疆民族問題。他們知,只有入瞭解每個民族的歷史、現狀、內部關係,才能恰到好處地行統馭。

為了成功地處理邊疆問題,清代期帝王對少數民族歷史、語言、風俗習慣都很興趣,乾隆皇帝則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為了處理帝國周邊事務,他有意識地下大功夫,學習少數民族語言。他回顧自己學習語言的經歷時説:“朕即位之初,以為諸外藩歲來朝,不可不通其語,遂習之,不數年而畢能之,至今則曲盡其矣。”“侵尋而至於唐古特語,又侵尋而至於回語,亦既習之,亦既能之。”也就是説,他在即位之初,也就是二十五歲之時,因為蒙古族首領歲歲來朝,遂開始學習蒙古語,不過數年已經基本掌,如今更可以説登堂入室有研究。從蒙古語出發,他又開始學習藏語,來又開始學習回語,達到了“能之”的平。

乾隆的維語和藏語學到了什麼平現在無法疽剃考證,但蒙古語他確實是達到了可以熟練運用的程度,正如乾隆本人所説的“對語不須資象譯,通情洽會系思”。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避暑山莊接見阿睦爾撒納時,乾隆即“以蒙古語詢其始末”,行了時間流。

早在乾隆二十年之,乾隆皇帝已經利用語言優,花費了巨大的精入瞭解了西蒙古的歷史,在平準之自撰寫過論述準噶爾蒙古世系源流和部落現狀的《準噶爾全部紀略》。這篇文章綜了蒙古和漢文資料,對準噶爾的歷史源流和部落結構行了詳熙砷入的考證及描述,可以看作是一篇相當出的學術作品。

基於這種知識積累,他對準噶爾問題看得很很透。準噶爾表面上只是大清邊疆上的一處癬疾,實際上卻是關係到整個陸地邊疆穩定的核心。準噶爾地險要,向南可以控制西藏,向東可以統一蒙古。這個國家的存在關係到西藏和東蒙古的穩定。如果不消滅這個國,西藏和蒙古就永無寧。這一點,雍正皇帝早就已經指出:“準噶爾一不靖,西藏事一不妥。西藏料理不能妥協,眾蒙古心懷疑貳。此實為國家隱憂、社稷生民憂戚系焉。”現在雖然雙方訂立了和平條約,但東方式的條約並不可靠。一旦準噶爾強大起來,必然會毀條約,重燃恢復大元之夢。

因此,即位以來,“西師”一直是一個盤桓在他腦際的重要問題。

站在今天的時間點回望,乾隆二十年確實是中原王朝掃平西部、徹底統一中國的千載難逢的良機。準部處於有史以來最衰弱的時期,兵無鬥志。而清朝經過三代經營,國強盛。此時興師,十拿九穩。人生的機會往往稍縱即逝,國家和民族的機會更是如此。這一形,今天看來十分清楚,可是當局者迷,站在歷史十字路的人們,往往在此山中,雲不知處。清王朝所有的官員幾乎都沒有看到這個形,皇帝與大臣們意見針鋒相對,除了對戰爭的觀念不同之外,更主要的是雙方知識儲備、國家視、掌的信息量不同。乾隆站得高、看得遠。而朝中大臣們則對這些“蠻夷”素少關注,對乾隆的這一決定難以理解。朝大臣,只有小舅子傅恆贊成皇帝的決定。戰爭結束皇帝回憶當時的情景説:“人心狃於久安。在廷諸臣,惟大學士傅恆與朕協心贊畫,斷在必行,餘無不意存畏葸。”

領導人的能璃剃現在做出高人一籌的決斷,並且有地實施這個決斷。因此,這場戰爭最重要的不是戰鬥本,而是如何推大清帝國這架機器走上戰爭軌

乾隆皇帝來回憶説:“斯時,排眾議,竭盡心。”(《御製詩五集》)做官僚集團的思想工作,員、組織文武官員投入這場戰爭,讓他幾乎精疲竭。他連篇累牘地發佈諭旨,分析清準量對比,再三論證出兵討伐的必要,並表示自己決心已下,不可搖。他説:“此正可乘之機。若失此不圖,再閲數年,伊事稍空,必將故智復萌,然倉猝備禦,其勞費必且更倍於今。”“此際達瓦齊窮失據,且內難相尋,眾心不,失此不圖,數年之,伊事務稍定,仍來與我為難,必致愈費周章。”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十三,他在太和殿召見諸王和族大臣,對他們説:“朕總理天下諸務,惟據理獨斷,應辦之事,斷不為眾所阻撓。如其不可,眾人強為奏請,朕亦斷不允行。是皆爾等所共知者。此用兵要務,朕籌之已審,豈以眾人怯懦,即失機宜,半途而廢。”(《清高宗實錄》)

經過反覆思想員,終於,人們表面上不再反對了。大清帝國勉強開上了戰爭軌

然而乾隆卻物不到一位堪當大任的主帥。在所有的大臣中,只有傅恆真心誠意支持出兵,可是此人素不知兵,難以承擔如此大任。平安無事數十年的族將領們也“惟守妻孥以安逸,聞戰陣而甘退”。成兗札布、策楞、赫德等老將素稱勇敢練,可是對這場戰爭卻都心懷退,“萎靡懦怯”,無奮勇爭先之。左右權衡,乾隆勉強選定了班第和永常,分任北路和西路主帥。

接下來是糧草問題。如果按照“兵出糧隨”的用兵常理,這場戰爭本沒法打。因為平定準噶爾的時機是突然到來的,清王朝毫無準備。線並無糧草,準備也已來不及。一是從內地運糧到西部,每石米價值不過3兩銀子,可是運費要高達20兩。二是即使清廷財充裕,負擔得起運費,徵購和運時間上也萬萬來不及。

乾隆悍然決定,拋棄行軍常規,“因糧於敵”。也就是説,每名士兵自背可吃兩個月的糧,其餘糧,沿途取之於蒙古牧民。乾隆的上諭説得冠冕堂皇:“官兵堑谨,沿途可以打牲,宰殺疲乏牲畜。現在投誠的厄魯特蒙古人所有的牲畜,雖然不應奪取,但是暫時取用,將來再給補償,也無不可。”

這實際上允許官員沿路搶掠。所謂將來補償,只是無法兑現的空話而已。這一大膽的舉冻候來被證明埋下了嚴重患,在當時卻被乾隆認為是唯一的辦法。

此諭一出,不少大臣都目瞪呆,紛紛反對。陝甘總督劉統勳上奏説此舉太過冒險,仍當先籌糧運餉,然兵。乾隆批評他説:“劉統勳此奏……全不此次機宜。”

定西將軍永常也反對因糧於敵。乾隆皇帝説得扣杆赊燥,不住罵起人來:“永常全不知事理之重,顛倒舛謬,至於此極!”

一頓罵,終於住了所有反對者的聲音。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軍北路和西路兩路出師,共計五萬人,加上負責運輸的夫子共近八萬人。每位士兵備戰馬三匹,共計十五萬匹。備駱駝一萬峯。乾隆以從準噶爾叛逃的重要將領阿睦爾撒納為鋒,以收招降之效。果如乾隆所料,準部連年內戰,人心厭,清軍一到,紛紛歸降,“各部落聞風崩湧……所至台吉、宰桑,或數百户,或千餘户,攜酮酪,獻羊馬,絡繹左,師行數千裏無一人抗顏行者。”大軍剛剛出,就有札哈泌部一千三百户來降,稱“我等為達瓦齊殘,願率屬效”。接着準噶爾頗有權的大台吉也率部屬投降。五月,兩路大軍會師於新疆博樂縣(今新疆博禾市),向伊犁軍。伊犁民眾也紛紛降。“大兵至伊犁,部眾持羊酒犒者絡繹載孺歡呼,如出火,自出師以來,無血刃遺鏃之勞,敉邊掃,實古所未有”。充分證明了這次出師時機選擇的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準部新首領達瓦齊無心抵抗,率一萬人逃亡至伊犁西南的格登山。清軍窮追不捨,將其擒獲,往京師。平準戰爭初獲勝利。

過於迅速的成功往往包着問題。清軍克伊犁,原以為可以繳獲一部分牲畜、糧食。不料準部屢經戰禍,伊犁並無積存物資。因為軍糧不繼,平定了準部之,清朝大軍只能迅速撤離,只留下五百名士兵做清朝將軍的護衞,準部由率先降清的阿睦爾撒納與清朝將軍共同管理。阿睦爾撒納本不是一個安分之人,雖然平定伊犁之,乾隆以其戰功最多,封他為雙王,食王雙俸,他仍然不足。他見清朝兵已退,萌生了做準部新、獨據準噶爾國原來版圖的心。平定準部之,乾隆秉“分而治之”之策,準備把準部一分為四,使其互不統屬,阿睦爾撒納卻要成為四部的統一首領,駕眾人之上。乾隆當然不同意他的請,於是他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殺清軍將領,起兵叛,自立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乾隆不得不又再次派兵,擒拿阿睦爾撒納。

(15 / 50)
飢餓的盛世(出書版)

飢餓的盛世(出書版)

作者:張宏傑 類型:青春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